水相懸浮氯化法
水相懸浮法是將氯化聚乙烯粉末懸浮于水相介質中進行氯化的方法。該工藝反應比較穩定,容易控制,所得的產品通常為白色粉末,便于儲存運輸和使用,因而是目前工業化生產中最主要的方法。該工藝為國內外多數廠家所采用,但其主要缺點是大量稀鹽酸不能作為產品出售,只能加堿或石灰等中和后排放,既浪費了資源,又增大了生產費用;反應釜的腐蝕嚴重,影響了生產的正常進行,并增加了設備消耗。
德國赫斯特公司的專利采用水相懸浮法制備CPE,將1份粒徑為0.1~30μm或30~300μm的低壓聚乙烯粉料加至3~30份的水里,連續過量地通入高壓氯氣進行水相懸浮,并根據需要加入適當的乳化劑或催化劑。反應在100~110℃時終止,所得到的粉狀產物氯含量超過70%,其中除晶體外還含有無定型體和彈性體。
美國杜邦公司的專利介紹了一種懸浮法生產氯化聚乙烯的方法,此法是將氯氣通入乙烯聚合物的懸浮液中,并保持體系處于活性狀態,用光照射,從10℃逐步升溫到100℃。該懸浮液是由9份水和l份聚合物組成的,若要制備氯含量大于45%的氯化聚乙烯。則需要加入25~30份的水。
(2)鹽酸相懸浮氯化法
鹽酸相懸浮氯化法是水相懸浮氯化法的改進工藝,由德國赫斯特公司開發成功。聚乙烯用20%(質量分數,下同)左右的鹽酸配制成鹽酸相懸浮液,在一定溫度下加入液氯進行氯化反應,氯化反應結束后,經脫酸和洗滌處理,脫出的質量分數大約25%的鹽酸一部分循環,另一部分可做為商品出售。脫酸后的物料經離心分離、干燥等處理后制得成品。
與水相法懸浮氯化法相比,鹽酸相懸浮氯化法省去了水洗和堿洗兩道工序,簡化了工藝,節約能源,而且產品白度高,產品外觀和氯含量均勻;由于采用特殊的通氯方式,避免了氯氣對搪瓷反應釜的氣蝕問題,反應釜的使用壽命大大提高;副產鹽酸可回收,廢水排放量少。缺點是對后處理設備的耐腐蝕性要求比較高,投資比較大。鹽酸相懸浮氯化法是目前世界上氯化聚乙烯生產最先進的工藝。
上一條: 在涂料中水性硬脂酸鋅怎樣應用
下一條: 氯化聚乙烯的小知識